当前位置:新闻中心>新闻聚焦>中国1对1教育培训行业现状简述

中国1对1教育培训行业现状简述

发布时间:2013-07-22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当人们提起“教育”一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黑板前的老师,和老师对面的芸芸众“生”。而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哪怕是最基础的教育也属于稀缺资源,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享此待遇。那时“老师-弟子”的授课形式,便是如今1对1的雏形。

在人类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各类知识应用呈高度交叉化、复杂化的需求,导致基础教育成为每一个普通人能够生存于社会的最低要求。大规模的学龄人口和相对少量的教育资源,加剧了受授比例的进一步膨胀,90年代 一个班级50名以上学生的情况各校随处可见。

这种情况下,一个判断老师/学校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指标随即诞生,并沿用到了现在,那就是“升学率”。随着这个指标的诞生,教育行业的结果导向开始变得无比单一并被一再量化。从此升学率替代了优良、合格、进步、十佳少年、特长生等等其他维度的评价标准,开始无限接近工业生产中“合格品”与“废品”的单纯归类方式。

2000年中国扩招的开始,如同工业生产中的“质检标准”被大幅降低,让大量成绩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看到了翻身的机会。于是伴随着为了提升学习成绩的补习需求暴涨,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丛生。

机构师资需求的暴增和公校老师不许兼职的规定,使得体制外教师空前缺乏。推动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涌入补习家教的职业舞台。

大家已经知道不少优秀培训机构的创始人,都是从补习家教开始的。而这种1对1形式的家教其实在课辅行业形成之初,与大小班补习的授课形式在效果优劣上几乎没有区别。决定授课的质量和收费多少的核心,永远是老师的水平。

当市场化的步伐随之而来,优秀老师开始不满足于一个学生带来的价值。他们利用出色的授课能力开始了班辅形式的补习,随后为了满足更多需求的诞生,他们其中又有个别极具市场化头脑的优秀教师将大家汇集在一起,开创了大小班授课形式的专业课外培训机构。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创业者发现了优秀教师的不可控性会给机构带来各种潜在威胁,他们便开始借鉴连锁行业将产品和服务高度标准化便于复制的优点,慢慢收拢优秀大学毕业生源并且并利用核心成员在教研上的出色经验加以培训,采取可复制化的运营模式,形成了规模化的1对1授课产业。

概述至此,下面将给大家分析一下1对1授课形式的核心以及现状,并在文章最后展望一下1对1授课的未来。而在以后的文章中,笔者将会试图从更加具体的角度来论述和分析1对1授课的方方面面。例如机构运作、校区运营、各个职能部门乃至各个职责分工的特征、方式方法,以及横向联系整个K12课外辅导行业其他授课类型、授课产品下的营销策略和未来展望。

一、1对1授课形式的核心价值

1对1授课逃脱不了三大核心构成要素:讲师、学生这两点是大家直接可以想到的,而最后一个要素却真正构成了1对1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个性化教学。

每个孩子的读书时代,都同时在形成他们自己的性格和思维个性。或张扬或内敛、或积极或被动,或发散或集中、或急切或慢热…老师如何在践行教育的同时还能够不压抑或歪曲学生独有的性格和个性,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来学习,这就是笔者基于1对1授课形式提出的“学性植入”概念。

笔者相信每一个人自个性形成阶段甚至更早自出生起,他们都同样拥有了各自独特的“学性”,只是统一的公校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对应多样的个性来激发他们的“学性”。如何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性”,便是“学性植入概念”的核心。1对1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正是与之完美对应的,并从根本上保证了1对1授课的市场需求将会长期存在。

1对1机构对外不断宣传的“个性化”标签,在揭示自身核心卖点的同时,也在不断教育家长们纠正“1对1其实就是1个老师对1个学生”的错误认识。因为真正的1对1教学,是指“1个学生有1套适合他的教学方法”。

二、1对1授课的现状解读

     1对1的特征在品牌基因上的体现,很多家长会评价“高端、昂贵、有品质”,如同教育培训行业的“奢侈品”。而高档的装修和昂贵的硬件投入打造的校区,动辄上万的课时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也似乎成为印证这个感觉的强力后盾。

但实际情况却和想象截然相反,业内人士熟知的“1对1利润低、教师资历低、师资流失率高、销售为趋利过度承诺”等等负面信息无情的嘲笑着“高端、昂贵、有品质”的品牌外衣……究竟是1对1模式自身患了不可医治的绝症,还是目前机构的做法需要彻底改革?

无论如何,最终还是要通过剖析1对1授课的整个递交环节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

     宏基创始人曾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向我们揭示了各种产业能够顺利进行中长期发展的策略方向:当一个行业的获利高位是在价值链的两端:“技术、专利”以及“品牌、服务”时,企业才能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而如果仅仅依靠“低成本人力组装和仿造”的中间环节,意味着这个企业永远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等到这个产品周期一过,产品也就成为了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对1,做法也就豁然开朗。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决定了机构在教研领域的研发和创新需要永远跟随教育趋势同步前进,贴合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变化特点,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学生贴合自己的教学产品;其次,在递交服务产品的终端(也就是校区)要高标准强化服务品质、服务外延、用口碑不断保持品牌的高端基因,支撑起产品的溢价空间,让家长心甘情愿为了1对1高额的费用买单。

     目前1对1的各大机构真正在这两个重点全心投入的有几家,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教育培训行业在经历了家长好忽悠、无要求、主动来的卖方市场阶段后,已经将一代又一代的家长教育成熟了起来。如果不做好扎实的教研工作,切实拥有一套过硬的教学理论及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会在口碑传递高速化、扁平化的今天,被市场迅速无情的淘汰。那时无论是机构是否受进入资本驱动、市场竞争状况影响,一切都不能为忽视教学本质的错误经营方向找到借口。

     当然,熟悉1对1行业的朋友们还会想到,即使理论方向如此,落地到机构实际运作时,还是会受到校区、家长、老师的种种现实因素影响而造成目前的如是情况。所以下次将会更加具体的阐述笔者认为可以有效改善现状,甚至帮助1对1快速规模化扩张的一些办法。

三、1对1授课形式的未来展望

     文章开始便已经提到,当年的公校,5、60人的班级随处可见,那时对于2、30人的小班来说,仅从师生人数配比上就已经体现了直观授课价值:学生数量少造成的环境影响更小;学生间相对陌生导致互相影响几乎为零;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保持相对低压力的轻松氛围等等……但随着公校环境不断改善(教室学生密度更加合理),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服务更加人性),监督体制的不断完备(学生心态更加放松),这种班制差异带来的优势正在不断被削弱,同时也并未带来新生的优势。

     而1对1呢?全然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依旧保持着授课形式独有的优点与特性。甚至依靠机构教研实力的不断投入,还能衍生出更多的创新服务来满足家长和学生更多潜在的需求。所以,1对1授课业务从形式本身来说,天生具备着良性成长的基因,拥有更加广泛的品质上升维度和深度,只要真正从解决学生学习问题角度入手,具备评估和寻找适合每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能力,1对1的春天就不会遥远。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   豫ICP备13014756号-1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南通家教网 中国企业家 腾讯教育 搜狐教育 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