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达人>达人>王凯峰:教育创业的产品运营有哪些“坑”?

王凯峰:教育创业的产品运营有哪些“坑”?

发布时间:2015-11-28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正在起步的创业公司,就像是一部加满汽油的跑车。如何能够在没油之前跑到胜利的终点呢?一是赛道方向要正确,二是要避免赛道上的那些大坑。今天抛开赛道方向,我们重点谈一谈产品和运营。

在观察和接触几百家初创在线教育公司之后,发现:1、产品核心流程不清楚;2、产品想说的东西太多,或过于追求完美;3、工期太久,见用户太晚 ;4、对于上线后的运营目标不清晰,等都是在线教育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的常见“大坑”。作为一个曾经的创业者和现在的投资人,我建议教育领域的早期创业者应该抓住以下三个关键点。

  • 抓准用户的核心需求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周鸿祎说:“一秒变小白”。真正的难点是从自己的主观视角中跳出,变为另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来看待自己。对用户有敬畏之心,不以自己的好恶和主观来臆断。我一般用场景勾画来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角色当中。

1. 把使用场景画出来。

所谓场景勾画,是还原用户的整个使用过程。

拿百看早教APP来举例子。场景勾画:用户会在什么情况下打开这个产品?他会是一次看一个还是一次看很多视频(如何组织内容)?是上班的时候抽空看,还是平时晚上接孩子回家后看,还是周末休息的时候看(使用场景)?是自己看还是跟孩子一起看,还是孩子自己看(如何设计亲子交互环节)?看之前在想什么,为什么要看(心理动机的背后诉求,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完之后会做什么(场景衔接,如何帮助他行动)?整个使用过程必须很清晰的勾画出来。

有人说,我多问问用户不就够了吗?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某厂商开发家用游戏机的时候,找了一批用户做颜色调研,摆放了各种颜色的游戏机让用户挑选最喜欢的颜色,大部分用户都说黄色的最好看,但在临走时最后选择一台当作自己的奖品时,所有用户都挑了黑色。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接受访谈时用户没有深入思考,单纯觉得黄颜色好看。而一旦真的要带回家,他就觉得黄色的游戏机放在家里太扎眼了,会选择黑白这样百搭的颜色。所以,没有进一步把产品放到真正的使用环境中的话,不但我们企业会犯错,就算是用户自己也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我们要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真正来思考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用户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万金油,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他最需要的那一种服务。比如现在很多充电宝,买来里面就有电,你要是正好没电急需的时候用起来就会特别爽。

只有理解了用户的使用场景,明白用户需要的核心价值,我们才能取舍。

比如,作为一款音乐学习APP,音乐笔记的用户人群学习音乐的学生,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核心流程是:打开后听一遍曲子,开始练,再听再练。但是往下想,又会延伸出很多分支。比如有些曲子我很熟了,是不是可以不用练;有些学生希望练左手或右手,或自主练习更高难度的曲目,等等。

然而对早期创业者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是主流部分用户会怎样用,核心的流程是什么。早期阶段重要的是把核心用户的核心流程搞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满足他最重要的那个需求。其他的,等下几轮融资到位再做也来得及。

很多创业者都低估了产品功能之间设计、整合、协同的难度。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用户的很多需求,如果没办法做取舍就会不断地加功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是工期会不断拖延,二是产品会特别难用。

2. 把产品价值说出来。

我有时这么问创业者和他们的团队:“如果一个普通的用户,在电梯上想把你的产品推荐给他巧遇的一个朋友,他会怎么说?”  能很从容答上来的团队真的不多。

这个问题有两个好处。

一是,我们把自己代入到一个普通人的角色,只有电梯上的十几秒钟推荐产品。如果时间不够用,那一定是想的还不够清楚。而且,这句话是能够从普通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这就避免了很多空洞无物的大词儿或者专业术语。

二是,如果产品出来之后想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要帮用户想好台词,让他更方便的宣传产品。

这逼迫我们必须想得很清楚,我们的产品对用户来说价值到底是什么。一句话把产品价值说出来,而且是“人话”。

举一个反例,某品牌电视机一开机就有一行文字,“我不是台电视,而是一套完整的大屏互联网生态系统”。明明就是个电视机,什么是互联网生态系统?怎么就完整了?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普通用户跟朋友推荐的时候说,你应该买的不是台电视,而是一套完整的大屏互联网生态系统吧。他顶多说:你该买的这电视能上网看片,片子又新又多,不卡,屏又大!

“片多、片新、不卡、屏大”——这也许才是用户的核心需求, 而反思 “完整的大屏互联网生态系统”,其实是我们自己对产品的期待。把自己的商业目标强加到用户目标上,是很多创业者犯的错误,他们实现的其实不是用户的需求,而是自己的需求。

  • 怎样早点见用户?

做产品对谁来讲都很难,你的产品尽早见到用户,你就可以尽早在市场上接受真正的反馈从而开始进化。那怎样让你的产品早点见用户呢?

1.“拿来主义”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创业企业,有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产品形态,而在于教学或内容。为了节省成本,对于行业内通用的产品功能,如果别的企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匹配产品,“拿来主义”能解决产品团队不够强的问题。

但是,借鉴也要有章法,不能照抄。不要一上来就模仿很复杂的最终产品形态,而是要分析别人最初先做了哪些功能,怎样慢慢演进,逐步完善功能的。初创企业还可以学习别人好的运营路径。比如引入核心用户和周边用户的时点,为什么在那个时机加入某个功能,采取某个市场策略,如何引爆流行。这些优质经验是可以拿来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2005年,校内网不但跟facebook的页面长得一模一样,甚至我当时打开查看他的网页源代码,很多也都一样。包括校内网整个的运营节奏也借鉴了Facebook的打法,Facebook先在哈佛和常春藤开始运营,校内网也一样,最初限制了只有北大清华的IP才能注册, 从高端往低端打穿了整个的中国大学生市场。他们这就是对于Facebook的运营模式先固化再优化。

创业很艰难,在差异化需求上做产品创新是必要的,但是为了节省成本和精力,我们要把精力放在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事情上。

2. 产品原型能帮你节省大量成本

我发现教育行业的创业团队经常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所以简单介绍一下产品原型设计和产品测试的基本方法。

做产品原型的工具有很多,老牌的有Axure,还有简单顺手的Mockups等,我比较推荐最近大家可以使用墨刀(国内的免费移动应用原型工具),很快就能做出能点来点去,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的产品原型。

产品设计的好不好呢?除了邀请像我们这样专业的产品经理给出意见之外,还可以邀请用户使用这个产品原型。这样可以帮你在产品真正开发出来之前,就让用户和产品见面,得到真实的反馈。

你可以在你画的产品原型中放一些真实的内容和图片,在给用户简单的介绍后,让用户执行一些实际的关键任务,比如对用户说“这是我们的产品原型,请试着找一下人大附中的学校食堂信息。你可以随意点击,过程中请说出你在想什么,如果遇到困惑也请说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过程中除了极少数必要的指导之外,我们不会去帮助用户完成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产品到底哪里有问题,以及我们会知道用户在每时每刻的想法,就仿佛我们有了读心术一样。很多时候你会惊讶于现实跟你预期的差距,比如一个巨型的按钮放在用户面前,用户不去点击,或者一个小小的文案或者符号,就会让用户踌躇半天。

而如果你的产品还需要对用户解释许多,甚至如果你的产品还需要帮助文档,那么重新设计你的产品吧,总比开发出来再推翻了好得多。

3. 压工期,砍功能,切版本。

抓住了生意的本质后,你就可以开始大刀阔斧的砍掉周边不重要的功能了。

以我多年的产品经验来看,无论你有几个开发工程师,在打造第一版产品的时候,要尽量把开发周期压缩到“一个半月内”(硬件除外)。而后续的每个大版本尽量不要超过一个月,比较建议的节奏是APP两个周一个迭代周期,Web每个周一个迭代周期。不断更新,小步快跑吧!

因为超过了一个半月开发时间的项目,一是功能多了,项目的节奏很难把握,容易延期;二是团队疲了,容易造成事实上的效率降低;三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让整体的变数增多了。

做不完的功能怎么办?砍掉,或者下个版本再说。我们砍功能开会的时候,最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如果剩下的这几个功能必须再砍掉一个,你会砍掉哪一个呢?然后慢慢的变成:如果剩下的功能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一个? 最重要的功能总能选出来的。

4. 感觉有效果,要用巧劲儿。

有一句话叫,学习要“感觉有效果”,反过来说也就是效果可感知。你的产品对用户有多少效果是一码事,而有多少效果能被用户感觉到又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

你产品背后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balabala搞得再厉害,如果无法让用户感觉到5%以上的差异都是失败的。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虽然“感觉有效果”只是“安慰剂效应”,但用户感觉到了,时间长了有时候也会变成真的。

举个例子,360安全卫士开机时有个数字,告诉用户打败了多少人。实际上,打败了多少人这个数字准不准一点也不重要,而重点是给用户制造了“快爆了还是慢死了”的感知。

这对教育类产品来说是一样的。因为教育产品大多见效比较慢,学习过程很痛苦。而缺少及时反馈,缺少个性化评价,缺少竞争参照,缺少正向激励也都是学生在传统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动机的问题。

除了死磕教学,教研,内容,技术,提升“实效”之外,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巧妙的环节来让用户感知到你的产品的效果,同时也感知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有信心和乐趣的坚持学下去。同时,你也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和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 明确阶段性目标,关注健康指标

当你明确了产品定位,开发上线之后,进入运营了。这时就需要定阶段性的目标。那么,目标KPI怎么定呢?

起步阶段的KPI往往决定了企业发展风格。

KPI简单可以分为规模 KPI 和健康 KPI 。规模性KPI指把企业做大,比如我们会有多少用户,多少访问量,多少装机量、多少课程数等等。而健康KPI指把企业做强,比如有多少活跃率、次日留存率,学完率、付费率,传播率等等。这两类 KPI 差别很大。

从字面上来看,最简单的区别就是,一个是“量”,一个是“率”。请思考一下,在早期阶段,你会选择做强还是做大?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我认为做强比做大更重要。

比如对于教育社区类产品,早期社区氛围的形成很重要,但过程很漫长。如果操之过急,社区氛围一倒基本上万劫不复。我们可以看到,社区类产品无论刚刚提过的校内网,还是近几年兴起的知乎,还是我之前做的家长帮,无一不是慢功夫,一点一点把社区的内核氛围,核心用户扎扎实实做起来的。

而对于教育类的智能硬件产品,无论是to B还是 to C , 在关注销售量、销售额的同时,还要保证产品是在被用户真实使用的,用户的留存是OK的,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稳定健康的后续增值收入。

对于口碑的传播也是一样的,现在移动端的一个用户获取成本可能是10几块钱,做好对这个用户的服务,他就会帮你传播给其他人,也就意味着降低获取用户的平均单价。

我强烈建议初创企业要关注健康指标,扎扎实实把商业上第一个圈画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规模做大的时候,不至于根基不稳而付出惨重代价。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在初期阶段,要一心想着在有限的资源里怎么样能够花好每一分钱,把每一个用户的价值最大化。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首先是要活下来,接着在合适的点爬到合适的高度,Timing 很重要。

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让产品早点见到用户;制定合理的运营目标。企业从这三条思路入手,就可能避开避免赛道上的大坑,开发出用户满意,投资人欣赏的好产品。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   豫ICP备13014756号-1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南通家教网 中国企业家 腾讯教育 搜狐教育 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