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新闻聚焦>在线教育产品死因一:没有工具属性

在线教育产品死因一:没有工具属性

发布时间:2014-01-22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摘要: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完全是2个行业,虽然所谓"教育的本质"在二者身上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线教育产品,需要从运营性产品转变为机制性产品,将线下老师所承担的职能解构,固化到产品设计当中。它具备多个特性,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是它的工具属性。

  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完全是2个行业,虽然所谓"教育的本质"在二者身上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线教育产品,需要从运营性产品转变为机制性产品,将线下老师所承担的职能解构,固化到产品设计当中。它具备多个特性,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是它的工具属性。

  对于平台型产品,其工具属性很简单直观。如网校网是一个搜索工具,淘宝同学目前可能是搜索+音视频互动工具、产品还在完善中未来不好说;而对于绝大多数垂直领域既做内容又做产品的项目,其工具属性是复杂又有趣的多的。本文也是讨论后者多一些。

    工具属性意味着什么?

  首先,内容为王并不适用,因为内容再好,它也只是让用户做的更好的一种参考素材,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内容,就好比一个"你不问,他不答的老师",当用户主动点击浏览才能获取信息;而另一个角色--"辅导员"往往被忽略,这个人虽然不能真正教你什么,但能让你学的更好。

  工具,是用来帮用户更好的做某件事,也就是帮助用户在过程中更好的"去"学,即在目标管理、辅助达成等方面的作用,内容作为一种填充,可能只占到整个产品的三分之一。

    工具属性的表现形式--2个机制

  1.目标管理机制

  "最大的动力来自预期"在线教育类产品,或者说自身成长类产品、如健身,很多时候是一种冲动型消费,用户在最初以为自己能很快取得进步,或是以为能通过坚持而有所收获,但实际上是寥寥无几的,反过来说就是你的产品根本没有帮助到用户。

  "预期-达成-更高预期-达成-更高预期-达成…"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如果缺乏对阶段性小目标的树立和达成结果的核对,用户常常感觉到心里没底、将信将疑、迷茫无助、束手无策--"我现在该做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我明天该做什么?"许多以精良视频课自居的在线教育机构把内容一股脑给到用户,是非常不负责任、虐待用户的行为。

  而简单的目标管理机制一般以"经验值、能量槽、等级"来表现用户实时的进展,以"徽章、奖励、特权"来表现用户的阶段性成果。其目的就是塑造出显性的成就感,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另外,在目标管理机制的文案表述上,其实非常忌讳使用过多的专业学术词汇,这样的东西往往不够结合生活使用场景、不能直接表达出"用户你今天学了这个就能干什么了"的那种即视感。就好比在唱歌教学中,我说你学会了"哑音的使用",肯定没有比我说你学会了"沙哑催泪秘籍"来的动人。

  2.成绩检测机制

  在这个集中意淫高科技技术使用的环节,【实时反馈】是用户最核心需要的东西—这个知识点、这道题、这个行为,我学了之后现场实践,你要马上告诉我,我做的对吗?哪里不对?怎么改进?尤其在移动端上,实时交互反馈结果这一要求,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类型产品都在努力做到的,教育产品自然也不例外。

  比较简单的是题库类型产品,用ABCD1234来校验用户的练习效果。再比如:口语、唱歌类产品用音频比对技术,对声波的节奏、强度、频率与原声进行比对来反馈结果。健身产品以仰卧起坐时用户手持手机,系统调用重力感应功能检测用户的仰-起行为。

  但是作文类产品涉及到语义就很难用技术做评判,即使能用技术,但因为技术在教育中的过度使用会造成廉价感,也并不建议使用。作文批改属于需要老师人力的增值服务。

  没有技术内核的成绩检测机制的产品,其用户的重复使用率、未来收费点的拓展都不会太高。当然,一些打着O2O概念,将网络当作招生渠道的机构,不必理会本文。

  从大的用户使用习惯现状上来说,在一个"用户行为懒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怎么可能用户单单因为你的内容而自主浏览学习呢?你又不是像郭德纲一样迷人,何况人家郭德纲在网上的相声也不收费。

  左侧为使用前用户对你的预期,这时影响预期的是你的产品介绍。

  右侧为使用过程中的用户心理,当然很多产品并没有持续的曲线,往往初期就被抛弃。

  好感:更高预期-达成预期-更高预期-达成预期…帮助用户做的更好

  疲劳感:使用场景是否贴近生活、激励制度如何、随机惊喜、情节设置…帮助用户使用的更开心

  反感:是否解决该领域核心问题(刚需)、UI/UE是否美观易用、文案引导性是否足够…若答案为否,那就是没有帮助用户更好的解决问题

  好感与反感的差值,与疲劳感共同作用,决定用户是否继续使用产品。

  当一款产品让用户觉得:不好玩、解决不了问题、我没法做的更好,他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因此离你而去。

  这三感的核心在于:目标管理机制+成绩检测机制(好感)、激励制度(疲劳感)、刚需的满足方式(反感)。

    我们以最简单的一种产品形态--单词背诵类产品为例,做一下案例分析:

  "背诵记忆"是学习过程中,可操作性最强、实现最简单的一步,它是人类基本的能力,不涉及到"理解"和太深的"练习",属于教育类产品中相对边缘的地带,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类产品担当的是一个小秘书角色,帮助用户管理背诵计划。原生付费点来自对"小秘书职能"的肯定。衍生付费点比较多样就不赘述了。

  这类产品的简单,主要是因为在成绩检测机制上,只需出现一个单词,用户判断记住没,就可以,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碎片化。

  目标管理机制:按天管理当日应背诵量

  激励机制:多样

  刚需的满足方式:大量、准确、翔实、美观的单词库

  好感来自于:背诵下来的单词越来越多,有条不紊

  疲劳感来自于:过程太枯燥,背诵无趣、无奖励

  反感来自于:没有我需要的单词

  所以这类产品,有时候看起来就像一个纯粹的目标管理类应用一样,用户是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付费。但在许多其他领域,"成绩检测机制"会复杂和重要的多,这时用户不单会为目标付费,还可能为自己的失误付费,前提是你的产品足够好玩和迷人。假设这类背单词产品月流水能做到50w人民币,那有理由相信其他的领域的产品会有倍数级的营收。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   豫ICP备13014756号-1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南通家教网 中国企业家 腾讯教育 搜狐教育 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