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精选>摆脱不了的课外班

摆脱不了的课外班

发布时间:2020-09-01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中国青年报8月31日消息,上课外班,对于当前中国的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4年前,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就披露,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


当把这些数据具体到14岁的北京初三学生晓婧身上时,她的状态是:“从上小学六年级开始,我没有度过一个没有课外班的周末和寒暑假”“我上过的课有很多种,有线下班课、线上班课、线下一对三、线下一对一、线上一对一”“今年由于疫情家里格外开恩,只给我报了英语和物理两科,而且课程都是线上的”“我不算累的,我的几个朋友更忙些,整个暑假都没有见过面,都有课外班,能把时间凑在一起很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学生群体特别是城市中学生群体中,晓婧的课外班负担并不算很重,不少晓婧同学们的“标配”,至少是“语数外”三门主科。

普遍并不意味着正常。这么多的课外班是否会影响中学生的课内学习?中学生能否摆脱被众多课外班“加身”的命运?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卖萌+卖艺+红包”叠加起来的刺激,有几个中学生能抵抗?

按理说,对正在青春期、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强迫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不容易。那么,他们对繁重的课外培训负担不反感吗?

“我还挺喜欢课外班的老师的。”与晓婧同为新初三学生的付山说。

记者采访付山时,正赶上他暑期的最后一节网课。因为有结业式,主讲老师留出了20分钟的时间,结业式已经开始了,屏幕上是正在给学生们演唱日语歌的代班班主任。

记者跟着付山一起听了一会儿,并不怎么好听。不过,在滤镜下的老师穿着雪白的裙子,抹着鲜艳的口红,时不时做出萌萌的表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醒目、新鲜、可爱。当唱错时,老师会马上说:“哎呀!真不好意思,老师这里唱错啦,老师给你们重新唱这句。”

付山看得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种“卖萌”+“卖艺”的模式并不只有付山喜欢,在讨论区里,天南海北的学生们有的给老师打出“666”,有的打出“可爱的小姐姐”,更多的人送出一朵又一朵玫瑰花,总之各种评论“刷刷刷”飞快地在屏幕上“跑”着……

“虽然一次课得有两个小时,但是时间过得也挺快的,热闹。”付山说,尤其是疫情期间,所有的课外班都搬到了线上,虽然少了线下上课时的真实感,但是,老师不会被学生随便接下茬儿、有同学听不懂、有人迟到等事情打断,每次线上上课时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精心设计。

不过,真正吸引付山两个小时一直坐在电脑前的是不断出现的刺激:上课前,老师会要求学生们提前进“教室”,老师会用这段时间带着学生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了吸引学生,老师会在微信群里发个“暗号”——可能是一串数字,也可能是某个词语,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突然提出“开始对暗号”,在评论区写出正确暗号的同学,就能得到老师送出的学分“红包”。这个“对暗号”的过程会在整个课程期间出现几次,而带着不同学分的“红包”则会贯穿于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回答问题、做练习、各种互动,都能得到学分“红包”。

付山指着桌上、书架上凌乱摆放的几个小文具、笔记本说:“这些都是用攒起来的学分换的。”

这些小物品能吸引中学生吗?

记者在采访青少年游戏成瘾问题时,不少专家解释,很多游戏在设计时便有一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欲罢不能。

而现在的课外培训班也充分利用了这种机制,吸引中学生的并不是那几个学分,而是这种适时出现“游戏中”的感觉。

“红包”也不只是学分。有时,比如,在招生的关键时刻,培训班老师会在微信群里发几个真红包,或者因学生取得好成绩,老师也会发个真红包鼓励一下。

再加上时不时出现女老师卖萌,男老师耍酷,刺激的频度和强度如此之高,中学生们怎能不就范?

“都是我们这些学校老师给不了的。”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中学的校长说,学校老师上课的时候不会给学生这么多“刺激”,因为,“老师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情感的交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正确沟通方式,而这些都不是马上能看到结果的”。

不过,中学生的喜欢也不完全都是因为刺激。

晓婧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课外班教物理的大勇老师,“疫情期间所有的课都是网课,学校的物理老师也是上网络直播课,但是我每次上课都会觉得困,使劲儿听也听不懂,45分钟的课总是昏昏欲睡。但是第一次上大勇老师的课,竟然一点儿没犯困,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大勇老师也会发学分红包,但是,他讲得特别有意思,有时候我根本忘了领那些学分红包。”晓婧说。

不是在培养你的孩子,就是在培养你孩子的对手?

无论中学生是被培训班老师的真本领吸引还是被连环刺激吸引,课外培训班首先要说服的是中学生的家长们。

有人说中国家长都是一群在剧场看戏的人,前排有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也只能站起来,慢慢地,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

不过,对于不同的家长来说,选择哪个时候“站起来”还是需要一个契机。

今年秋季开学,徐涵的儿子就要升入高中了。“幸好我坚持住了,要不然真不知道会在哪个学校报到。”徐涵说。

在众多大城市家长中,徐涵是比较淡定的,除了篮球、羽毛球,小学6年,徐涵没有给儿子报过其他的课外班。初中,儿子因为体育特长上了一所名校。

虽然上了初中,徐涵依旧延续着小学时的做法,除了督促儿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大部分时间都让儿子在球场上度过。

最初的几次考试,儿子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徐涵认为总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也就没有提更高的要求。到了第一学期期末,儿子迎来了中学阶段的第一次大考。这一次,儿子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还差得让徐涵无法接受:“全年级一共400多个学生,我儿子排在380名。”

在一个“过来人”的指点下,徐涵来到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培训机构,这个机构的特点是,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学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一般三四个学生就能组成一个班。

问了徐涵一些大致情况后,培训机构的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长您太大意了,您要知道课外班如果没在培养您的孩子,那么就一定在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徐涵说,尤其是当她看到儿子即将加入的那个小班的同学时,甚至一瞬间有了“五雷轰顶”的感觉。这个班加上徐涵儿子一共4个人,都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其中两个我知道,他们每天中午都会跟我儿子一起打篮球,常常听儿子念叨他们,谁想到人家从学校出来后就来这里补课了。我真的体会到了老师所说的话:儿子的‘竞争对手’都已经在这里学了一个学期了!”

都说培训机构最擅长用“鸡汤”忽悠家长,不过,这“鸡汤”也要合家长口味才行。

现在大城市的很多家长都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奋斗史,这个过程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滋味,也深深理解竞争的残酷。当课外辅导班的老师把那句“鸡汤”抛出来之后,立刻勾起了徐涵的回忆和斗志,“我并不期望儿子能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至少别低于我们现在已有的水准,不能再掉下去。”徐涵说。

很多家长跟徐涵抱有类似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努力跨进的“门槛”,并不保证让孩子“进入”,而是决定着孩子是不是被“排除”。

在高强度的补课后,徐涵的儿子成功地升入了所在名校的高中部。

在这场学生、家长、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较量中,谁是受益者?

一旦进入这个逻辑,就很难找到界限了:报多少班才能保证不“掉出来”呢?

付山这个暑假只有每周四一天是空闲的。暑假刚开始时,妈妈给他报了5科:语数英+物理、化学,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同样的课程又来了一套,“干吗学两次!我向妈妈抗议,她给我的回答是:知道我学了会忘,开学前再复习一下。”付山说。

不过这样的结果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是好事。

“自从给孩子报课外班以来,我的一年就开始跟着培训班的春季、暑期、秋季、寒假4个交钱季来划分了。”徐涵说,课时费每个小时350元,一次两个小时,一季大概15次课,仅一科就是1万元,“一年4次,钱就这样被培训班收割完了”。

家长也心疼钱,所以,对孩子上课外班盯得格外紧。

北京市某中学校团委的一位老师介绍,有一次举行校际间的篮球比赛,商量比赛时间的过程特别纠结,“只有下午5点以后是大家共同的空闲时间,但是却是最不能安排比赛的时间,因为大多数孩子有课外班,根本凑不齐上场人数。”

在这场学生、家长、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较量中,学生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家长失去了金钱,学校也失去了原来在教育上的霸主地位……

有没有受益者呢?(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家长、学生均为化名)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   豫ICP备13014756号-1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南通家教网 中国企业家 腾讯教育 搜狐教育 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