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精选>“双减”意见落地,不会容许“擦边球”!

“双减”意见落地,不会容许“擦边球”!

发布时间:2021-08-06作者: 来源:人民网论坛
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后,教育部官网近日发布通知,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校外培训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双减”意见一落地,其中针对校外教培机构的条款,更是引发社会和市场的强烈反响。
如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中央文件措辞严厉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规模总量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不仅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会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二是违法违规情况突出。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机构倒闭、卷款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三是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意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多项举措。细读下来发现,条条都是干货,切中痛点难点,针对性极强,可见下的决心极大。
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意见》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意见》要求各地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意见》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三是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培训机构主要采用的是自编材料,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使用境外教材。《意见》要求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将出台《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对培训材料管理提出要求。
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五是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后,对其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各地政府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首先在试点地区实行,之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02“双减”意见落地,不容打“擦边球”
《意见》一出,一些从业者感叹,教培机构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生意不好做了”。与此同时,网上也有声音担心,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可能会“新瓶装旧酒”,用套路应付监管,把补课转入地下;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名义包装课程,让数学老师教体育、外语老师教绘画,在逻辑思维、口语练习等非学科培训方面打擦边球……这些并非只是网络段子的杜撰,个别现象在一些地方已经初现端倪。
“双减”是中央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作出的重要部署,是立足“国之大者”作出的重大安排。《意见》的施行落地,直接关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如果在执行“双减”政策上打擦边球、甚至阳奉阴违,将对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产生对冲效应,有损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工作大局,其危害不可小觑。
擦边球行为是否得到严厉整治,直接考验着政策执行力与监督力。有业内人士分析,教培行业捆绑了众多实力资本,牵涉利益复杂,这就对执行层面的智慧与改革的定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见》要达到预期的施行效果,政策的执行就不能打折扣,后续监督也必须跟上。对那些顶风作案的学科培训、阳奉阴违的“假整改”,各地要引起高度警惕,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
03“双减”背景下的“三问”
① 教培机构,是退出还是转型?
细读《意见》可以看到,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从严监管并不是一刀切禁止校外培训,而是要求必须依法依规,在规定的时间与范围内开展培训,不得进行超标超前培训。事实上,教育部进一步明确学科类培训范围,有利于培训机构思考其未来发展,是退出还是转型。此种背景下,教培机构必须积极回应政策要求,及时认清行业功能定位,调整发展方向。
未来教培机构要坚守“教育性”,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回归教育的本真追求,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入手思考自身的发展,不被经济利益蒙蔽初心,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要坚持“高自律”。一段时间以来,虽有相关政策约束,但是由于体量太大、监管太难,教培机构存在诸多违背教育规律和政策的行为,呈现出无序化的发展状态。教培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规范自身发展方式,通过推行行业自律公约、制定行业规范合同文本等方式,实现高自律发展。再次要突显“强素质”。教培机构可以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转向素质教育题材,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劳动和体育等课后培训活动。有条件的教培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乃至学历型职业教育,实现转型发展。最后,可以探索“协同式”发展模式。教培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公办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委托管理,通过特色化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让校外培训回归其本身的定位、功能,真正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学校教育互补发展、协同发展,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
② 没了校外补课孩子就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
争先恐后的“补课”“加码”等“抢跑”行为,将“起跑线”不断地置前,这是由“剧场效应”而形成了一种社会竞争的“场域”。盲目让孩子提前“抢跑”,是不健康的教育理念在作祟,折射出的是不健康的教育生态。
作为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孩子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其学习成绩并不完全与课外补习成正比,将孩子课后、节假日等时间全部用于补习,必然会影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摒弃把人生看作一条跑道、一场竞赛的错误认识及过度焦虑。教育更应当关注“度”,教育支出应该关注的是是否契合孩子本身需求,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支出,以求心安。
最后作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一方面,家长应主动了解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另一方面,应监督学校的办学行为,对学校违背教育方针、影响教育质量等行为进行抵制,这种抵制也应得到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对于以营利为目的违反教育法的课外补习行为,家长有权进行监督。
③ 教育改革之路怎么走?
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必须坚持公平优先,而非逐利。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定职能,不承担选拔、筛选功能,均等化是基本要求。在这个阶段,如果任由校外培训机构制造焦虑、超纲培训,破坏的将是整体教育生态。改革一时间可能会引发一些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更大的焦虑,但当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均等化的教育环境后,久而久之,社会预期也必然得到改变,被畸形教育市场激发起来的焦虑心态也会得到缓解。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广大家长教育焦虑背后的深层逻辑:本质不是对“有学上”的担忧,更多的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只有持续不断且大幅度地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学习“减压”、为家长的焦虑“败火”、为社会的疯狂补习“降温”,让优质教育成为长流水、不断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   豫ICP备13014756号-1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南通家教网 中国企业家 腾讯教育 搜狐教育 新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