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达人>文化课>于丹:艺术教育去功利化要和家教结合在一起

于丹:艺术教育去功利化要和家教结合在一起

发布时间:2013-10-28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2013年亚洲教育论坛"于10月24日—10月25日在中国成都举行,亚洲教育论坛始终致力于提升亚洲教育水平。今年是亚洲教育论坛开办的第十个年头,现如今该论坛已成为每年亚洲教育界合作交流的盛会。开幕式中迎来了亚洲诸多教育学者、政府要员对亚洲教育论坛的解读和期望,搜狐教育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独家网络报道。以下为搜狐教育专访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的访谈实录:

   搜狐教育主持人:现如今在艺术教育教学目标上,刚才提到了可能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对于未来如何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转变方面,您有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吗?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在艺术教育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功利化,这是当今教育在大环境下面临的一个问题。只不过它在艺术教育上会显得格外明显,因为艺术教育作为现行整体教育中的一个补充系统,它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素质。

  其实艺术教育,用哲学上一个命题上说:"使人成为作为人的那个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句话同样也适合于艺术,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不一定是说我喜欢唱歌就一定要成为歌唱家,我喜欢跳舞就一定成为专业的舞蹈家,人,可以多一种对于世界的表达方式。

  绘画的人,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那么音乐人会用音符和旋律表达;会舞蹈的人,他会用自己的肢体去表达;会写作的人,可能会用诗歌去表达。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断吐槽,对现实有诸多不满,只能用一些过分琐碎的语言去抱怨,而不能够与这个环境的和谐相处,拥有一种更为优美的表达方式?

  我觉得艺术教育是调试内心平衡一种最好的方式。刚刚一开始我讲到了中国君子的六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一种君子人格成长。

  所谓志于道,一个人在心为志,你要融入这个社会,你一定要有一种古今的道义,要懂得天地大道。但是你怎么成长呢?要依据于道德,人要有道德的成长,这个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公民,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所以成长是依据于道德,要融入社会的时候要依托与仁爱,其实"仁"字写得特别有意思,二人成仁,两个人际关系才是仁爱的。所以你必须是有仁爱之心才能融合进去。最后你还要从群体回归个体,依赖于你个人生命境界中的那些艺术修养,你才能完成"游于艺",才有那种艺术化的生命遨游,其实这是中国人认为一个君子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其实我们现在看一看,我们往往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过分补充的外在的技巧,一种考级或成为某种人的资格,而不是成为一个人必备的素质。所以我觉得艺术教育的去功利化,一定要和我们家教门风配合在一起,看家长怎么样引导。

  在中国乡村,有很多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是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并不见得都市化进程了,城市艺术教育发达了,大家艺术素质就提高了。

  中国有很多乡村的老太太剪出来的剪纸被称为"东方毕加索"。有很多的农民画,他用那种色彩的那种堆砌、撞击,包括透视关系令人惊叹!人人都可以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去表示他对土地的致敬,他对于祖先的崇拜,对于未来的起伏,他祭拜天地,他祈祷全家平安,这一切都是用艺术化的方式表达了。所以我一直认为,艺术化的东西它不见得是西洋教育进来了我们才开始的,它是中国人原来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基因。

  第二,不见得都市的专业院校就一定发达,当艺术与人格成长发生断层的时候,也许他还不如中国乡土上的农民来得自由自在。

  因为农民有自由的表达,他不靠这个吃饭或者去考级。所以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人格有一点分裂呢?因为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说你考级用得着,你升学用得着,这件事情你会加分……其实当家长过多跟孩子说这种话的时候,我们就把艺术的教育当做泥瓦匠的手工艺活,你掌握一门技能,你多了一块敲门砖而已。我认为这跟艺术教育的本来宗旨是背离的。

  一个人之所以要有美好的艺术感觉,是因为他会找到更好的表达。所以经常有人问我说,哎呀,你的孩子是不是从小就背四书五经,我说特别遗憾的是,她从小是非常喜欢诗词,我带她念了、背了很多诗词,但不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比如说《论语》,好多人说你孩子会背《论语》吗?我说不会,特惭愧。顶多给她讲一讲,但是她没有被我关在家里背这些。相反她是从三四岁,她就弹琴,她就跳舞,她就唱歌,她就游泳,然后再大一点练跆拳道,喜欢写毛笔字,喜欢画画。她把大量时间花在这个上面,我想我没有资格把她关在书斋里教她背《论语》。

  因为我认为一个小孩子在学龄前,艺术能力和体育能力比记忆要重要,她与人友善、沟通的能力,比她掌握某种技巧要重要。

  所以我相信我的孩子是一个起码到现在她是一个身心很健康,对人特别友好,然后她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听她连唱带跳,她只要站在那儿,她就一直是在蹦着的。所以她经常跟我说话,跨,一个直叉,劈在那儿,趴在地板上跟我说话。因为她喜欢跳舞,喜欢弹琴。

  她和小朋友们能够和谐相处,所有的小孩到她那儿可安静了。她就能教小孩,后来我发现小孩教小孩是有办法的,她就拿着她的小手指头,一个一个音,然后她会教他说:"姐姐教你弹一段,你听这是姥姥在说话,这是低音部弹。你听这是你在说话,这在高音部弹。"她就用高低音做出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对话,然后小孩在瞎敲琴键都特别高兴。我想,这就是孩子的天真,因为她不以考级为目的,因为她觉得这是她的表达方式她才欢喜。所以孩子为什么喜欢美术呢?不用教她那么多的技法,因为她觉得她没钱,她要给长辈表达,或者去亲戚朋友家表达,她没法买礼物,她就永远说,那我给他画一幅画吧,所以她就会提前好多天画一幅画。

  我一直觉得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我们与人有更好的沟通方式,我们对世界能够完成心中更多愿望的表达,我们在艺术中成长为一个更为典雅和素养的人,能够让生命里面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感与美感,融而为一。其实这既接近中国君子的人格,也接近现代公民的素养。我很期待,我们从家长的心理能够这样去看待艺术的教育,也就是说他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他更多的是开发人性的未来,而不是当下的考级证书。当我们都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孩子会在艺术的陶冶中更快乐,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也更接近人的本质。

  搜狐教育主持人:于老师,我觉得只有您说的这些意见我们实现了,艺术才有可能真正堪称为艺术?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人是观念的动物,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就开始松动。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关注最近各地的考试制度在开始变化,各种考试制度在发生变化,起码看到了特长生加分这件事情以后会逐渐的趋于消减,也就是说这是从考试是最大的导向,从考试上把这种特长这些东西给你减掉了。你想想这个孩子在学的时候,他就会为了兴趣去学习,他就会再觉得这是门手艺,我指着它吃饭呢。所以我觉得考试是最大的导向,我们期待的那种状态,我觉得会渐渐的来临。

  搜狐教育主持人:日前内地有30所中学引进了台湾的国学教材,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于国学的探讨,我们也想听听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引进台湾教材这个事情没什么大惊小怪,只不过就跟成都也用北京教材了,北京也用上海教材了,台湾人跟我们同宗同源,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作为自己的一个省份,交流一下教材,我觉得不用大惊小怪,是我们有时候过分夸大了我们跟台湾那种差别。

  引进台湾的教材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同种同源,两岸的人怎么样去看一看民族的文化基因怎么样体现在今天的行为里。我也去过很多台湾的中学,甚至小学,我曾经在台湾的教师节,就是孔子诞生的纪念日,在一万三千多人场子做过讲座。那么有一些环节让我可能终身难忘,这是一个尊师节,我们会觉得孩子们要向老师行礼了,但恰恰是老校长向新入职的教师行礼,85岁的老校长因为年龄太大跪不下去了,请师母替自己跪下去拜新教师,说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拜托了,你们入职面对的这一份职业,你可以有最好的薪水,最好的电脑,但是你还要有最好的心去面对这些孩子,拜托了。校长拜老师,那个尊师重教,那样的一种精神,让我非常震撼。

  搜狐教育主持人:于教授还想请问您一下,您认为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国学课程面临哪些着机遇和挑战呢?并且对于国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和实施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我不想把所有的事情叫做机遇与挑战,我刚才说的去功利化其实包括我们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义务教育当然得开展国学教育,因为它告诉你,什么是中国人。

  人之所以成为人,他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于艺术的接触,对于身心健康这样一种相信,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小孩子就要开始的。所以我认为什么叫国学?其实不要把它当做是一门外在的学问,而是中国人做中国人的那些基本素养。这件事到义务教育阶段都晚了,这是一个家庭从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应该给他的一种氛围。比如说家里的人彼此帮了忙,要不要说谢谢?要不要说不客气?做错了事情要不要说对不起?家里面吃饭能不能姥姥、奶奶在厨房做着饭,爷爷没溜弯回来,孩子超快就吃,然后一推碗就走。你要不要等等老人,你要不要客气?是不是最好吃的东西都应该是给这个孩子,大人不能够分享,他就应该独断,所有这一切你说与国学有关吗?其实我认为有关。

  因为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就体现在伦理中。"礼"无非就是个辞让之心,"仁"无非就是一个侧隐之心,"智"无非就是个是非之心,"勇"无非就是个修恶之心。这四心是孟子说的,就是人的一种心情。人要不懂得辞让,哪来什么礼啊?人要是见了什么人没有侧隐之心,哪来的这种人啊?人要做错事儿不知道羞耻,哪来勇敢?人是不明是非,那叫有智慧吗?

  所以今天怎么样在伦理教育中把这一切完成,然后在义务教育中在学校里面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的谦谦君子,都是有理性素质的现代公民,那我们孩子就会不失民族血液的传承,同时又融入国际化。所以我不认为说这个事情跟机遇和挑战有关,我就觉得大家用心去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让中国的孩子不离中国的水土。

  搜狐教育主持人:刚刚于老师也提到高考政策的一些变化,那么这是事实特长的加分逐渐在减少,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和孩子他们把那种艺考的高校就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当成是自己未来的一个出路,这实际上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我就想问一下于老师,能不能给这一部分家长和孩子一个建议?因为这些孩子并不是说真心的喜欢艺术。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我所处的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是提前招生的,招艺术类专业学生。我在做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之前,我做过多年的影视系的系主任。

  我现在还负责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招生,我非常了解艺术特长生的生源。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那这个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一个小孩子小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喜欢电影的,喜欢美术的,喜欢舞蹈的,他也有可能是热爱中文的,或者热爱历史,甚至是考古的,他有时候会把数学当做一种艺术,甚至是在化学实验中找到艺术的快乐,所有这一切,我觉的人的成长是通过学习,抵达那个真实的自我。因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长短。

  做一个所谓成功的人,不是被复制为某一种规格下的标准件,而是让他真正成为自我。我从小就是一个极端偏科的孩子,我的数理化从来没学明白过。人不一定非跟自己的缺项较劲,说孩子数理化考不好,文科也不突出,咱考艺术去吧!天啊,艺术是干嘛的?念艺术的孩子怎么回事?不光是漂亮念艺术,那是要考你极大的创新思维的。

  人是为了学到艺术这个载体,然后去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的。有很多孩子学艺术也会学得很受罪,一个人只有真正成为他自己,才能够乐于此,那是最大的自我实现。

  所以,艺术与体育专业并不是因为说分低才有优势,之所以文化课分低,是因为在艺术和体育上要有足够弥补它的特长,那是一种真正的思维或者身体的超乎常人的优势。思维的那种优势,或者艺术那种禀赋,那要多高才能拉起来这个分,体育上才有多大的协调性,爆发力,不可思议的体能才能拉起这个分。非得把原来不爱好艺术,不爱体育的孩子赶鸭子上架的打,说为了弥补这一点分,那怎么可能呢?你只能让他走向更不快乐。

  天下为人父母者,我们就回到一个本来的命题,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成为具有幸福感的人,成为能够与社会融合的人,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我们不能把它逼向自己的反面,让他变得不健康了,不快乐了,变得那么凶悍,充满愤怒,与人隔膜,或对自己充满失败感。有的时候强制性给他选择,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觉得为人父母者都回到这个共识上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更尊重孩子成为自己的这种成长。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   豫ICP备13014756号-1

友情链接: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南通家教网 中国企业家 腾讯教育 搜狐教育 新浪教育